2022年10月10日是第31個世界精神衛生日,主題為“營造良好環境,共助心理健康”,旨在通過多種途徑的宣傳活動,推動全社會提高認識,增強心理健康意識,關注心理精神需求,在家庭生活、學校、工作單位、社區等環境中,營造維護和促進心理健康和精神衛生的良好氛圍,提供適宜的心理支持和心理健康服務,提升心理健康和精神衛生水平。
精神衛生問題已嚴重影響到人們的正常生活。世衛組織公布的最新數據顯示,全球約有4.5億精神健康障礙患者,其中四分之三生活在中低收入國家。而在大多數國家中,只有不到2%的衛生保健資金用于精神衛生,且每年有三分之一的精神分裂者、半數以上的抑郁癥患者和四分之三的濫用酒精導致精神障礙者無法獲得簡單、可負擔得起的治療或護理。
每個人在一生中都會遇到各種精神衛生問題,重視和維護自身的精神健康是非常必要的。
10月10日下午3點,在睡眠科活動室內,組織患者開展了“營造良好環境,共助心理健康”主題健康講座。
章志娟醫師就常見的心理疾病焦慮癥、抑郁癥及睡眠障礙的預防和保健知識進行了耐心的講解和宣傳,并且指導家屬掌握精神障礙患者的家庭護理技巧和溝通技巧。整堂課,大家聽得專心致志,聚精會神。
常見心理問題
焦慮癥:
焦慮是面對危險或壓力時的一種正常反應;強烈、過度和持續的擔憂或恐懼,有可能演變成焦慮癥;我國焦慮癥患病率達4.98%。
抑郁癥:
抑郁癥是最常見的抑郁障礙,情緒消沉可以從悶悶不樂到悲痛欲絕,自卑抑郁,甚至悲觀厭世,可有自殺企圖或行為;甚至發生木僵;部分病例有明顯的焦慮和運動性激越;嚴重者可出現幻覺、妄想等精神病性癥狀。每次發作持續至少2周以上且多數病例有反復發作的傾向,每次發作大多數可以緩解,部分可有殘留癥狀或轉為慢性。
強迫癥:
強迫思維反復出現(例如懷疑門窗沒關而反復檢查);為減輕這種思維產生的焦慮,而不得不采取強迫行為。
社交恐懼癥:
社交焦慮是正?,F象,但社交恐懼癥則是一種精神障礙;主要表現為對社交場合和人際接觸感到強烈的恐懼和憂慮,同時或伴有心悸、惡心和出汗等身體癥狀;會回避社交,在極端情況下可導致社會隔離。
躁郁癥:
情緒不穩定,時而亢奮、時而激動暴怒、時而消極;全世界有約6000萬人受這種癥狀影響;復發率較高。
心理健康素養十條
1.強調心理健康是健康的重要組成部分,身心健康密切關聯、相互影響。
2.適量運動有益于情緒健康,可預防、緩解焦慮抑郁。
3.出現心理問題積極求助,是負責任、有智慧的表現。
4.睡不好,別忽視,可能是心身健康問題。
5.抑郁、焦慮可有效防治,需及早評估、積極治療。
6.服用精神類藥物需遵醫囑,不濫用,不自行減停.
7.兒童心理發展有規律,要多了解,多尊重,科學引導。
8.預防老年癡呆,要多運動,多用腦,多接觸社會。
9.要理解和關懷精神心理疾病患者,不歧視,不排斥。
10.用科學的方法緩解壓力,不逃避,不消極。
健康講座結束后醫護人員與患者共同參與團體活動,醫務工作人員帶領住院患者開展了趣味心理測試、心理減壓放松小游戲、分享感受等活動,幫助患者掌握釋放壓力,排遣負面情緒等心理調適的方法。
通過精神衛生日主題活動,睡眠科衷心希望精神疾病患者能夠充分了解自身疾病,積極配合治療,早日回歸社會,加強家庭支持,降低病恥感。同時也呼吁全社會提高對精神衛生的認識,促進公眾心理健康和社會和諧發展。(睡眠科 廖祥燕)